第248章 门户私计(1 / 2)
第二日刘备议事之时,果然又有吴、是、冼三族之人提起蒙学之事,初时种平献治学之论,这些人只将其当做天方夜谭,不过是做个面子情,因而尽皆称善,如今发觉此事竟然切实可行,反对者日盛一日。
“昔商君变法,‘燔《诗》《书》而明法令’,使民专务耕战,不惑于虚文。不知,则朴拙易使;知之,必生非分,辞令自矜,肆意妄言。故《老子》云:‘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’。”
“况书籍多本,传抄易误,一旦讹讹相授,谬谬相诵,必蒙混乱。故,先王无为而治,不广示书;《尚书》九篇,藏于国府而不散,若《召公谟》之类,皆内授上官,以正众口。今若广讲,则治乱无法可依,天下将扰矣。”
刘备一一听完这些反对之语,见种平行礼而出,微微颔首以示。
种平心中安定,朗声驳斥:“周公辅成王,布《诗》《书》,示礼义于庶人,故民知孝悌、尊长,以致大治。《诗》云:‘式燕且喜,庆忻庆兹’,在礼乐相辅,以教人心;《孟》言: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’,何也‘教化立而奸邪皆止’,今开蒙学,庶人可观其义,知法度之所在,明教化之流,被化而化,则争讼自息,田野可安。”
“先生谓书籍多本,传写滋讹,遂欲束书不传,岂非因噎废食学中《急就篇》《尔雅》《孟子》皆为定本,兼采郑、蔡二公之注,正宜广布,以校谬误。昔秦藏典于阿房,旦夕而毁,今经策置高阁,黄巾一炬,尽为焦土。”
“《周礼》有云:‘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’,伊尹负鼎俎而干汤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皆因教化未绝于草泽。若从商君之言,则傅说必囚于傅岩,伊尹永为庖厨,商汤何以得贤‘教民七年,可以即戎’方为圣人之道。”
眼见形势不利,冼告率先起身,眉眼阴沉:“‘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’,民生不立而强兴教化,恰似使饥者操箸、寒者解衣,必生乱象,为主公计,此事不合时宜,当延后再议!”
种平冷笑:“为使君,还是为门户私计”
“你!”
冼告面皮涨红,正欲开口,却被刘备出声制止。
“止争。”刘备微微倾身,垂目扫了一眼座而同喝起水,不再去看种平。
“郡中稻已二熟,水利方兴,桑、麻、葛贩于荆州;又有苍壁、白玉流于徐、扬;番禺、高要盐通官中;医士巫觋皆至乡县。无灾病之苦而百姓自足,皆赖诸君辛苦。此时此地不兴学,岂非白白辜负人力和诸位一番苦心”
刘备这话给几人都留了面子,虽说还是站在种平那一边,但几人找到了台阶,面上也好看几分,不过散议之后冼告仍埋怨了几句“主公过于偏信那种伯衡”之类的,引得另外二人连连点头赞同。
等冼告一走,吴俊与是辂二人便对视一眼,暗自去寻了郡国从事士壹,自士燮归降后,刘备实掌交州,被表为刺史后,仍以其为交趾太守,亦优待士壹、士徽二人,以士壹为郡国从事,士徽为主簿。
士徽一向遵从士燮,也感念刘备仁德,因此当真恪尽职守,经手之事从无错漏。
而士壹则不同,士壹坚信士燮只是一时失了志气,如今刘备养虎为患,他们总有东山再起之时,到时这交州终究还是士家的囊中之物。
因此发觉刘备一心推行种平的蒙学设想,而其手下多生非议之时,士壹等的时机总算到了。
“治同,那种伯衡所图甚大,我看他明为兴蒙学,实则欲掘我等根基,不如……”
↑返回顶部↑